永远的丰碑——青天河水库大坝 |
发表时间:2021-05-18 浏览:4067 |
博爱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撰写 青天河水库大坝为浆砌石重力溢流坝,始建于1966年,竣工于1983年。因位于青天河村南得名。它是英雄的博爱人民肩扛担挑、一石一筐历经17年,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创下了高峡出平湖的人间奇迹。 青天河水库大坝是在博爱县境内丹河上拦河修建的。丹河发源于山西南高平县赵庄丹朱岭。穿过南北峰峦起伏的太行峡谷汇流于沁河。丹河下游种植面积大,能够浇灌的面积少,旱期,下游的庄稼枯死;汛期,丹河洪水迅猛异常,吞没良田,怒卷两岸村庄。“丹河水,滚滚流,好像黄河开了口,洪水滚过地,良田变成沟,粮食畜牧漂漂流,房屋塌人冲走,年年欠收年年愁”,这是过去流传在丹河上游地区的一首民谣,形象表明了丹河在历史上对人类的侵害。丹河关系着博爱的兴旺,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康。因此,上个世纪60年代博爱县 委县政府决定在境内丹河峡谷截流筑坝修建水库,趋利避害,造福人民。 青天河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在促进博爱县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经十七年的青天河水库建设,总投工637.5万个,总投资1367.44万元。参加工程建设的人数,由1966年开工时的2000余人逐渐增加到1970年的5500人,由于人员轮换频繁,所以实际参加过青天河水库建设的人员足有万人以上,形成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雄伟 壮观场面。青天河水库建设是博爱历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用工最多、涉及面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在水库建设中,勤劳勇敢的博爱儿女,舍小家顾大家,吃窝头、住窑洞、冒严寒、战酷暑,奋不顾身,舍生忘死,高空打眼,绝壁点炮,攀岩登崖,筑高垒坝。这项工程先后有13人因公殉职,29人受伤致残。“住窑洞,挂草苫,一天三顿啃菜窝,原始生活差不多”“走路如猴,干活如牛,吃水贵如油”,这是当时在他们中间流传的顺口溜,也是广大建设者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的山道旁边,还能看到的很多洞穴,就是当年数千建设者们修建水库时食宿栖身的地方。青天河水库工程建设是博爱县水利建设史上一部厚重的历史,也是一项宏伟的世纪工程。巍巍的青天河大坝闪烁着党的宗旨的意义光辉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青天河水库是党和人民用心血和汗水辛勤浇筑而成的丰碑。 参考文献:《博爱文史资料(第九集)》(县政协文史委编撰) |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下条新闻:革命献青春,浩气太行存——奚英镇(公社)来历 上条新闻:没有上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