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楼里的抗日烽火——中共博爱县工委旧址 |
发表时间:2021-05-18 浏览:2206 |
博爱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撰写 中共博爱县工委旧址,位于博爱县寨豁乡黄塘村。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博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8年2月20日,日军侵占博爱。为了拯救民族危亡,1938年4月间,中国共产党在修武山区建立了修武抗日民主县政府,并组织了抗日武装。为了加强博爱工作,扩大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修博武中心县委决定派张璋(化名王明光)来博爱发展党的组织,筹建中共博爱县工委,组织和领导博爱县的抗日工作,以便把修武、博爱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持久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张璋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先后建立了小魏庄、黄塘等活动基点。随着工作的深入扩大,建立县工委的条件已逐步趋于成熟,张璋和刘甫成等同志对县工委的住址进行了选择,通过对各基点和山区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东北山区黄塘基点较为理想。1939年1月,中共博爱县工委在黄塘小石楼正式成立。张璋任书记,张宗耀任组织委员,熊正阳任宣传委员。县工委下设3个区分委。全县共有6个支部和5各党小组。县工委成立后,充分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带领人民群众,机动灵活地开展了抗日斗争。在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之后,上级党组织要求“雨前备伞”,随时应付各种突然事变,要求党组织由公开活动暂时转入地下活动,进行秘密斗争。1939年秋天,县工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作了调整:张宗耀留在博爱坚持地下工作;熊正阳转回山东根据地;陆达调到原阳县做地下工作。至此,中共博爱县工委胜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短短的一年,党在黄塘小石楼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取得了广大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把党的抗日思想传播到千家万户,在环境恶劣的形势下,团结争取各方面抗日力量,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得到了体现。战略转移,避免了重大损失,为革命保存了实力,留下了火种。2016年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中国共产党博爱历史(第一卷)》 |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下条新闻:反奸除霸苏有仁,铮铮铁骨苏砖头 ——砖头村来历 上条新闻:革命献青春,浩气太行存——奚英镇(公社)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