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白作村名由来 |
发表时间:2021-05-18 浏览:3903 |
据历史资料记载,上白作古称北秦村,又叫上秦村,在老村南一里许。宋朝之后称“白家作”, 明嘉靖到隆庆年间又称“百家作”。 下白作村东北隅的一通碑上记载:“太行之阳,有村焉,名曰:下白作,既古之所谓下秦村是也。其俗朴实,善信神,然土瘠民贫,未赏学问。其村东北隅旧有五圣村焉,原无碑碣,以志其事,亦不知创自何许……”。由此可知,下秦村前身为五圣村。 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上白作老村东南约600米处,文化层厚2米,发现有陶盆、瓮、砖等汉代器物残片。据此推算,在汉朝时期,上白作村名为北秦村或上秦村。因当时村内秦姓人居住较多,故称秦村。 2004年7月在上白作村南,焦作市第二十九中学的一座宋墓内出土的墓碑上记载,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上白作村名已为“白家作村”。 上白作村北2000米处驸马坟中,明嘉靖十四年(1536年)的一通墓碑上记载,上白作村古为“北秦村”,今名“百家作”。 圣佛寺内明隆庆六年(1572年)的一通碑上记载,上白作村名为“百家作”。 圣佛寺内另一通明万历八年(1581年)的碑上记载,上白作村名为“白家作村”。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修武县志记载,上白作村名仍为“白家作”。 相传,宋朝时期因兵燹或山洪毁庄,白家作村民各迁新居,山涧上游为“上白作”,山涧下游为“下白作”。清道光已亥年(1839年)《修武县志》载为“上白作村”、“下白作村”。 关于“白家作”的来历传说有二:一是白姓家族在此开设作坊故称白家作;二是因当地产销白灰较多故名白作。 关于“百家作”的来历,应该是明嘉靖到隆庆年间,村中已有百十户人家居住,故称“百家作”。 上白作古楼院 楼院位于上白作村中心正大街路北,占地2.25亩。坐北向南,一进三院,前厅后楼,燕门结构。所谓燕门结构,即南屋倒座临街七间,北楼坐北向南五间,呈南宽北窄之状。北楼后边还有两个小院,一个坐向东南,一个坐向西南,中间有一条南1.3米、北1.7米宽的出路,恰似燕子尾巴,展翅飞翔。南屋东边第二间为出入大门,高于大街三个台阶入月台,高低青石门墩上,雕刻有富贵牡丹,凤凰展翅等图案,栩栩如生。 二门低于大门,两边留有下水道,鼓青石门墩镶嵌在二门两旁。前厅东西面阔5间,16.3米,进深两间9米,有1.8米宽的出厦走廊,6根廊柱上卷云纹斗拱,前有六抹小方格隔扇门窗,正间辟门,后门为板门,东西配有厢房。该建筑均为抬梁硬山式结构,灰筒瓦布顶,五脊六兽,方砖墁地,前檐柱头平齐,柱头斗拱为一斗两升,雕刻耍头,后金柱柱头 平齐,上为隔架透雕斗拱雀替。 后楼为三叩院,均为两层楼房,高于地面五个台阶。北楼建筑风格奇特,一楼东西面阔5间,16.5米长,无梁,进深1间5米,由小砖南北砌成圆卷顶,酷似一口大窑洞。墙体特厚,1.15米宽,有门无窗,门外镶铁皮,门里有一根直径为20公分粗的栏门杠,地铺方块砖,有木楼楼梯可上二楼。二楼五间,砖木结构,楼顶由数根大梁支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观察哨口,外边动静在楼内可尽收眼底,具有较高的防火、防水、防盗、防匪功能。民国期间,山上土匪进村抢劫,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楼院一家几十口人和贵重物资,都藏进大楼内,才免遭一劫。 纵观全院建筑,整体结构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此院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一座后楼。 古墓 一、姬氏祖茔 姬氏祖茔位于上白作村东北方向,距影视城东南半公里处,占地30余亩,为周公六十八世姬兴让(焦作姬姓始祖)的墓葬所在地,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其墓碑镶嵌在碑楼之中,正面刻有“姬二公兴让之墓”,碑阴刻有姬姓从山西高平迁至上白作村后建谱、立碑、修庙的情况。碑楼左前方有兴让后裔,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为姬氏家庙立的神道碑一座。此碑是2009年清明前,修缮兴让墓时,在其墓后1米处,新挖掘出来的。碑阴刻有修庙背景及捐资明细,正面除刻有“姬氏始祖父母神”大字碑文外,两旁还刻有小字碑文。左上方碑文:“怀庆府修武县白家作”;左侧碑文:“始祖原籍,山西建阳。奉旨迁民,移居此乡。耕读传家,存心善良。贻厥孙谟,方得荣昌。绵绵瓜秧,祖德难忘。”右侧碑文:“家谱失传,议立祠堂。考其名讳,则曰兴让。积累深厚,四子流芳。是非疑信,难以推祥。始祖有灵,来格来享。”右下方碑文:“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二十九立,裔孙报恩,载于碑阴。”兴让墓南是明清以来的上白作村姬姓古墓群,其间散落多处明清古墓及碑刻。此古墓群已于2000年11月23日,被焦作市文物局定为市级保护文物,加以保护。 二、驸马坟(实为郡马坟) 驸马坟位于上白作村正北,距影视城西侧半公里处。此坟是兴让次子容福之曾孙,周公七十二世 ,明朝太学生姬朝用选址,从姬氏祖茔迁移过来的。 柘城县主系明宗室郑府繁昌王之第四女。朝用之次子姬滂品貌超群,入选郑府繁昌王四女之婿。明嘉靖十三年不幸滂卒,其父姬朝用遂创建此坟莹。七月葬滂于此,故此坟莹曰郡马坟(当地老百姓称其为驸马坟)。创建之时,环以石墙,墙有门,路有石桥,杂植树木,莹内外成林。滂墓筑有飨堂四楹,墓前享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等,甚为壮观。因年代久远,多已损坏,现仅存无头石翁仲两个,高127厘米,雕工讲究,线条流畅,身着朝服,手捧笏板,站立在繁昌王墓前两侧。石碑通高2.8米、宽0.75米、厚0.28米的青石墓碑,矗立在驸马坟西侧。其中赑屃碑座高0.4米,方形碑首高0.8米,雕刻着双龙戏珠图案,形象生动,竖额篆刻“大明”二字,墓碑正中雕刻“郑府繁昌王柘城县主之墓”,左上方刻着“峕嘉靖十四年岁次乙未”,右上方刻着“夏四月十三日立”。 柘城县主之墓 此坟茔中除了郑府繁昌王柘城县主之墓外,还有与郡马同日立碑,从姬氏祖茔迁移过来的朝用父亲姬敬、母亲荣氏之墓。时任礼部侍郎(教育部副部长)何塘为此撰写了《修邑姬氏迁莹记》。和明万历三十五年岁次丁未春三月十一日同日立碑的明太学生姬朝用及其子明处士姬湘之墓。此坟莹已于2012年6月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冯桥 冯桥是冯姓入住上白作村后,为了方便种地,在后大街通往西地的西大河上,架起的一座单孔石拱卷桥。卷高2米、宽2.5米,桥长8米,宽6.6米。为了安全起见,桥面南北两侧均有0.45米高、0.15米厚的青石护栏,并各有三根0.75米高的望柱,望柱距离各不相等,中间护栏板1.4米,两侧护栏板1.6米,护栏板上均刻有卷云纹。桥西北角的一块三角地中立有一桶1.7米高的石碑,镶嵌在砖瓦砌的碑楼之中。由于年代久远,碑和碑楼已不复存在。2002年由于修路,桥面进行了加高。2014年安装天然气从桥上走管道时,安装工挖到桥上的三黄土感慨地说,这三黄土比石头都硬。桥至今仍在使用。 据说冯桥建于唐宋时期,因无文字记载,建桥的具体时间,说不清楚。狮涧村有一座明朝崇祯年间修建的单孔石拱卷桥,就是仿照冯桥修建的。 |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下条新闻:狮涧村历史文化渊源 上条新闻:老牛河村历史文化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