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向镇红色革命小故事 |
发表时间:2021-05-18 浏览:2854 |
豫北重镇西向镇,地处太行山下、中原腹地,扼守晋豫交通,是出入太行山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近年来又被评为“全国500强”乡镇之一,属全国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之一。 西向镇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年代,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早期革命先驱冯精华,勇于牺牲的革命母亲李河运,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革命家靳钟,活捉东陵大盗孙殿英的刘毛孩等等。 这里,讲述有关红色革命老区西向镇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亲历国民党军偷袭西向镇 刘崇兴口述 都屏君整理 我叫刘崇兴,小名老虎,今年82岁,祖籍沁阳市西向镇一街,现常住郑州。在党的100周年来临之际,我想起了66年前亲历的一件事。 1946年,我16岁。因沁阳城被国民党蒋匪军占领,县政府迁到了紫陵镇。我的老家西向镇隶属三区管辖,区公所设在义庄村。俺村有民兵50来人,连长叫陈三才,五街人。当时我父亲刘延绪是闾长,相当于后来的生产队小队长。 大约在八、九月的一天,前晌,天气很热。父亲背上锄头,领着我下南地通沟浇地,地里的玉米差不多能淹住人了。 我们往南穿过四街的羊角胡同出了村,村南是一片玉米地,不知名的鸟儿在地头的杨树上叫唤,四下里没有一个人影,静得瘆人。路过村南头的文昌阁,见民兵刘红星一个人站在阁上放哨,我父亲就喊了他一声。红星见是我们父子俩,一个街里的邻居,就举手和我们打招呼。我只是跟着父亲沿着田间的小路向南走。 大约走出一箭之地,父亲突然停下,惊恐地望着前面。我顺着父亲的目光向远处一看,也差点儿叫出声来。 离我们200米左右,一队身穿国民党军服的队伍由南向北正向村里摸来,大约有100来人。他们装束整齐,一个个猫着腰身,手里提着长枪,悄悄地又是急促地向村口插过来。 到了一条东西小路,他们迅速分作两队,一队向西;一队向东,向村子包抄过来。 父亲低声说:“不好!国民党偷袭来了。全村民兵都集中在五街陈祠堂,要是不赶快撤离,可要吃大亏哩。”摁着我弯下腰,借助庄稼遮挡身子,转身就往回跑。 我的手被父亲握得疼了也不敢吭气,只是一味地跟着父亲往回跑。 到了文昌阁下面,发现红星还在上面站着。他面朝西,根本没有发现南面来的敌人。 我父亲焦急地压低声音喊叫:“红星,红星!” 刘红星听到叫声,扭过身来。见又是我们爷儿俩,正想说啥,父亲慌忙摆摆手,意思是不让他出声。用手指戳戳南地,示意他快往南看。 刘红星往南一看,即刻警惕起来。他毕竟是训练有素的民兵,并不慌张,也不像电影里的那样开枪示警。他看到敌人离文昌阁还有一段距离,看样子他们暂时还没有发现岗哨。 刘红星迅速跑下阁楼,撒开脚丫向村里跑去。一边跑一边命令我们:“快回去,藏起来!” 我们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家,就听见村南村西响起了激烈的枪声。 事后听刘红星说,民兵连在陈三才的带领下,趁敌人尚未形成合围之势,向山里转移。他们兵分两队交替掩护,顺着“骨头沟”向九里口方向撤退。敌人扑了个空。 侦查员报告敌军只有一个连,并没有追赶的意思。为了不使村里的老百姓遭受损失,民兵半路掉过头来,会同闻讯赶来的区武工队向敌人实施反包围。 陈三才、刘红星他们在村北头架起机关枪“突突突”向村里扫射。民兵们也开枪射击,虚张声势,骚扰敌人。 敌人立脚未稳,又不摸情况,听见村东、西、北三面响起枪声,怕中了埋伏,且战且退,向南逃去。 民兵和武工队追到村南,向玉米地扫射了一通,把敌人吓得兔子一样逃跑了,这次蒋军偷袭西向镇并没有造成损失,也没有人员伤亡。 刘红星在向上级汇报时特别提到了我父亲。他说:“要不是小老虎他大(方言:父亲)报告及时,咱村还不知要吃多大亏哩。” 故事二 刘毛孩活捉东陵大盗孙殿英的故事 刘毛孩,又名刘崇福,生于1920年2月26日,男,汉族,西向镇一街人。1946年6月参军入伍,1950年3月复原。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等。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河南汤阴县时,他亲自带人活捉了国民党新编第三纵队司令员孙殿英,荣立一等功,被上级部门授予军功章和“人民功臣”金匾。2001年1月15日因病逝世。 1947年4月初,刘毛孩所在的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三团三营七连接到命令:合围汤阴,一举歼灭盘踞在那里的国民党新编第三纵队孙殿英部。当时刘毛孩任七连一排排长,他们的任务是总攻开始后,在汤阴县城外围设伏,堵截、消灭企图逃跑的敌人,也可根据情况主动出击。 我军已经将汤阴县城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我军为了减少伤亡,通过渠道,跟孙殿英进行多次接触、谈判,令其投诚。可是孙凭借蒋介石给他的美式装备,自认为工事固若金汤,有意拖延时间,等待救援,拒不投降。5月1日晚6时,总攻开始了。一阵炮火过后,先头部队炸开城墙,以摧枯拉朽之势鱼贯而入,攻破了县城,敌军仓皇逃窜。不一会儿,一批批俘虏被押了下来,唯独不见孙殿英。杨连长命令刘毛孩带一排战士进城搜索。刘毛孩早就等不及了,领着十几个战士冲进县城,一路上没有遇到有效抵抗,除了被炸毁的敌军汽车、坦克外,就是一批一批被押下来的俘虏。 经过仔细搜索,发现一个洞口被炸塌的地道。根据以往经验判断,孙殿英很可能率残部从地道逃跑了。刘毛孩扒拉开洞口的碎石,趴在洞口向里喊话:“里面的人听着,解放军优待俘虏,赶快出来投降!”不见回音,刘毛孩急了,又喊:“再不出来就扔手榴弹了!”还不见出来,刘毛孩真的拉了一颗手榴弹扔进洞去。“轰”的一声,火光四射,战士们跟着向里打了几枪。正要进去,杨连长一把抓住他,递给他一个手电筒,又将自己的驳壳枪压满子弹,换下刘毛孩手中的步枪,示意他可以下去了。 刘毛孩带着6名战士顺着刨开的台阶摸索着下去了。地道里面很黑,他和战士们紧贴洞壁,弓着腰一步一步向里行进。为了安全起见,他左手握着手电筒向左平举出去,然后再突然摁亮。一道亮光照明了地道,他们发现这个地道很长,里面有上坡、下坡、拐弯、岔道。他们走走停停,手电也忽明忽灭。刘毛孩告诉身边的战士:“见到对方开枪,就集中火力还击。”刚爬上一个高台,对方一梭子子弹打了过来,手电被击落在地,幸亏离身体较远没有受伤。与此同时,战士们的枪也响了,随着惨叫声,一个敌人从上面滚落下来。紧接着里面一个声音喊道:“兄弟们别开枪,我们投降!”刘毛孩喊:“把枪扔下来!快!”几支美式冲锋枪扔了下来。他们又喊:“慢慢下来,不许耍花招!” 刘毛孩抓住一个穿妮子大衣的敌人问:“孙殿英在里面不在?”敌人回答:“不在,前面就是出口,跑了。”“他带了多少人?跑哪了?”“不知道,我们都不想打了,他就撇下我们跑了。”刘毛孩命令把他们押下去,自己带领几个战士继续追了过去。 钻出地道,他们发现前面不远处是一个修有围墙的村庄,听不见动静。这时已是凌晨4点钟,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 连长告诉刘毛孩:“这里是石家庄村,可能是敌军的指挥部,我们先摸过去看看。”命令部队隐蔽。 这时,三营长也带人悄悄围了过来,他们几个爬上围墙向村里望去。天已接近黎明,隐隐约约看见敌人在慌乱地走动。由于敌情不明,他们不敢轻易靠近。刘毛孩突然喊:“看,那是什么?”大家看去,见是个大地堡,从里面引出了很多电线,有几个当官模样的家伙出出进进正在忙碌。三营长很兴奋:“奶奶的,终于找到你了。”刘毛孩不解,杨连长诡秘地说:“一条大鱼。” 三营长说:“我去叫部队上来,你们注意隐蔽,可别轻举妄动。”刘毛孩猜想一定是孙殿英,心情非常激动,撺掇连长:“别等了,再等就又跑了,咱们去端掉它吧。”连长也早有此心,他们简单分了一下工说:“擒贼先擒王,他们不知道我们来了多少人,你我迂回过去,不到迫不得已不许开枪。”刘毛孩忍不住多问一句:“真是我们要找的人?”连长笑笑:“不确定,先搞了它再说。” 他们跳过墙头,向地堡靠近。突然背后枪声大作,他们知道三营已和外围敌人交上了火,估计马上就可以冲进来。他们趁地堡里的敌人慌乱之机冲到跟前,一手举着手榴弹,一手举着驳壳枪大喊:“缴枪不杀!”“你们被包围了!”“放下武器!”不明就里的敌人当场就缴了枪。刘毛孩见缴获的枪放在地堡口,离敌人太近,担心他们随时都可以重新拿起武器反抗。命令一个俘虏:“把枪放到东墙根!”于是其他俘虏都跟着把枪堆放到了东墙根。 “叫孙殿英出来!”连长命令。一个缴了枪的敌人钻进地堡,一会儿几个当官的陆续走了出来,都举着双手。连长示意刘毛孩上前搜身。 刘毛孩会意,挨个搜查俘虏,摸摸身上是否还藏有枪支。后边一个个子高大、满脸麻子的家伙慢腾腾地走出来。他头戴凉帽,一身便衣打扮,步履沉着,面无惧色。一看就清楚:就是他了,东陵大盗,恶贯满盈的孙殿英孙麻子! “你就是孙殿英?”刘毛孩问。“我就是孙殿英。”孙一走出地堡就发现上当了,他见站在面前的是解放军的小股部队,右手慢慢放下,向口袋伸去。刘毛孩手疾眼快,一个箭步冲过去,用枪捅了他一下:“动就打死你!”随手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一把小手枪,一看还是美制的勃朗宁。刘毛孩重新搜查了一遍,才放他过去。紧跟孙殿英后边的有他的副司令刘月亭、参谋长邓暄甫等。前面投降的敌人一看我军人数不多,蠢蠢欲动。正在这时,三营长带着两个连迅速围了上来,连长和刘毛孩这才长长松了一口气:好险哪,幸亏敌人被诈唬住了,再晚一步就麻烦了。 紧跟孙殿英后面的护兵,举着双手,背上斜背着一把刀,没有缴械的意思。刘毛孩用驳壳枪顶了他一下命令:“你背的什么,放下!”他迟疑了一下,看看他的长官,孙殿英转过头来示意他缴械。护兵才极不情愿地将背上的刀取下来,交到刘毛孩手中。刘毛孩一看,原来是一口宝剑,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多想,顺手扔在了枪堆上。 天亮了,战斗圆满结束。在清理战场时,刘毛孩听好几个战士在议论那把宝剑。有的说,是三国时期赵云从曹操手中夺过的青釭剑;有的说,此剑削铁如泥,是孙殿英从慈禧的墓中盗得的。刘毛孩这时才明白孙殿英为啥寸步不离不愿缴械的原因了。 战报一级一级汇报上去,毛主席得知刘邓大军活捉了孙殿英,欣慰地说:“这下我该睡着觉了。”主席早盼着这一天哩。刘毛孩因活捉了孙殿英荣立一等功,喜报立即传到了他的老家河南沁阳县西向村。县政府派专人敲着锣打着鼓在他家的门头上挂一面“人民功臣”的匾额。当时刘毛孩还在部队,直到他1950年退伍回家才看到了这个匾。 2011年6月6日,刘毛孩的遗孀77岁的陈爱花取出这块残缺的匾额,经过拼接,我们看到上面镌刻着“庆贺刘毛孩同志……人民功臣民国三十六年”。 (根据刘毛孩的遗孀陈爱花、长子刘安稳、次子刘小电口述以及查阅有关资料整理。) 作者:都屏君河南焦作沁阳市灯塔街和平街东11排6号 电话(微信):13949653570 |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下条新闻:第一党支部 上条新闻: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