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头与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 |
发表时间:2021-05-18 浏览:2709 |
孙达人 13569109799 武陟县档案史志局退休干部 窑头位于县城西北部龙源街道辖区。清康熙《武陟县志》始有该村记载。窑头村名来历:一说称此村居古阳堤西头,建有砖瓦窑,由此得名窑头;另说是以前有一大官经此,问一人“此乃何村?”,恰遇此人是哑巴,摇头喃喃不答。官人见状,误以为此处是摇头村,由此就传为摇头,后演化为窑头。清道光九年(1829年)属武陟县平二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武陟县木栾镇。1958年8月属城关镇人民公社孙庄大队;1962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83年4月属城关乡孙庄村民委员会;上世纪90年代以后,窑头与前孙庄、后孙庄三个自然村已融合为孙庄。 1938年2月25日,豫北失陷。根据中共中央12月政治局会议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精神,3月下旬,十八集团军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联络处主任朱瑞在山西高平召开会议,决定以华北军政十部训练所(简称‘华干’)的骨干为基础,组建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华干”所长刘子超任司令。 司令部始驻陵川夺火镇及庙凹村。为了尽快发展武装,司令部通过“华干”学生联络人枪,建立部队。从3月至5月,很快由一个支队发展到六个支队,高峰时达1000多人。 武陟县抗日临时政府组织起来的人民自卫总队,共60余人,40余支枪,是中共武陟地方党组织直接领导的素质很好的一支抗日武装。4月,抗日临时政府解体,司令部随即将这支武装接收,改编为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四支队很快发展到400余人,成为司令部最大的一个支队。 司令部成立不久,便派“华干”学生孙永宇、孙永宙、仇福荣、梁毓中、冯熹、郝福礼和王铁民,从夺火镇回到武陟开展工作,组织武装。在刘子超司令和陈沂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窑头孙永宇的家门上挂起了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简称五支队)的牌子。经过司令部做工作,武陟大虹桥村绿枪会的大师兄邵天福又带领30多人参加了五支队。五支队成立后,孙永宇任支队长,梁毓中任副支队长,成洲任支队政委。下辖三个大队“梁毓中(兼)、王治中、邵天福分别任二、三大队队长。同时,五支队还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少年抗日先锋队,聂元梓任队长。少先队在五支队的保护下,到农村宣传抗日,动员参军,教唱救亡歌曲,自编自演活动话剧。如《芦沟桥》、《放下你的鞭子》、《活捉汉奸孙介眉》等。 五支队的筹建,始终得到了孙家的全力支持。孙永宇的父亲孙甲荣是开明士绅,母亲冯绵如毅然卖掉了木栾店的54间房子,又卖了60多亩地,为五支队购买枪支、弹药,把家里的粮食给战士们吃,用家里的布为战士们做军装,还把家里的12匹骡马送给了司令部。不仅永宇、永宙成为五支队的骨干,他们的大哥永慈、二哥永华、妹妹永德,以及他们的妻子和亲友也都参加了革命。孙家这种倾家报国的精神,使五支队的建设免去了许多困难。 在第三、四、五支队的组建过程中,武陟成为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的工作热点。为了加强这三支武装的组织和领导,刘子超司令从山西陵川来到武陟,住在木栾店城北窑头孙永宇的家里。同时,陈沂和三八六旅补充团也到武陟开展工作。 豫北失陷后,木栾店商会会长王高峰和孙介眉,企图在武陟组织维持会。他们暗地派人到修武请来了5个日本兵,强迫全镇居民家家悬挂太阳旗,欢迎日军进城。三八六旅补充团在得到地方上的报告后,遂派参谋长周希汉和司令部陈沂到木栾店除奸。 在解决了汉奸武装后,第四、五支队和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进驻木栾店。孙永宇从巩县请来造枪师傅,又组织五支队的战士扒下道清铁路的道轨,在育英小学办起了军工厂。四支队也召集了一些娴于制造各种武器的工人,在成兴纱厂办起军工厂。请来翻砂工人浇铸弹壳,请来螺旋工人套枪膛,生产出手榴弹、七九步枪及大刀、长矛等,有力地武装了这两支队伍。 经过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的艰苦工作,第四、五支队的兵员、装备和战斗力大大加强。四支队很快发展到400多人,成为司令部最大的一个支队。五支队也发展到了200多人。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把几个支队的武装,分布在武陟县东牛文庄、小岩、水寨、圪垱店,县西小高、宁郭以至焦作以南广大地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对日军、土匪、汉奸展开武装斗争。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各支队的战斗影响,极大地鼓舞了武陟地区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在各村镇先后建立起抗日自卫队。司令部在小高镇曾以“军民联欢大会”的形式,组织了一次农民抗日自卫队大检阅。南官庄、北官庄、大李村、小李村以及宁郭等村的自卫队员约2000多人,抬着土炮、抬枪,手执刀剑、红缨枪,列队进入会场,人人精神振奋,高呼着抗日口号。 1938年10月后,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根据上级指示,率一、二、五支队和整编后的四支队,离开武陟,北上太行山,辗转于修武黑崖、辉县薄壁、陵川夺火。11月,经辉县峪河口上山,在陵川县柏寨编入一二九师独立游击支队(即赵谭支队)。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亦告结束。 参考文献 [1]赵世华,中国共产党河南省武陟县组织史资料(1927-1987),河南人民出版 社,1990.6-26。 [2]侯晏华,武陟县民政志[M],武陟县地名办公室编印,1991.49-63。 [3]朱保忠,武陟抗战记忆[M],政协武陟县委员会,2015.190-197。 |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下条新闻:太行南区的红色堡垒--岳庄 上条新闻:没有上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