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2a.jpg
images/2022b.jpg
images/2022c.jpg
images/2022d.jpg
网站首页 行政区划 工作动态 地名公示 地名地址服务中心 服务指南 政策法规 地名文化
太行南区的红色堡垒—岳庄
发表时间:2021-08-09 浏览:2205

武陟县商业局   张祖功


武陟县大虹桥乡沁河岸边的岳庄,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被称为太行南区的红色堡垒村,是温陟抗日民主县政府的所在地。在这里,中共温陟县委、县政府组织和领导温陟地区的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温陟地区抗日斗争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岳庄是一个古老且历史悠久的村庄,清康熙县志上记为岳家庄,清道光年间为岳庄,该村有近百分之七十的村民为岳姓,他们是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十六世孙——岳玉的传人。岳氏家庙大门的上方“精忠报国”的金字横匾,虽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依然时刻提醒后人不甘屈辱、抵御外寇、舍生忘死、精忠报国,激励着岳庄村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传承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千秋永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了沁南抗日斗争的主战场。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岳庄先后建立了农会、妇救会、儿童团、民兵自卫队等群众抗日组织,抗日的烽火在全村燃起。以岳大龙为首的抗日积极分子,带领民兵自卫队同日本鬼子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保卫自己的家乡、家园。他们手举大刀、长矛,多次同进村偷袭的日伪侵略者进行搏斗,曾打死打伤多名日本鬼子。因此,驻扎在武陟木栾店、温县城等地的日本鬼子把岳庄视为眼中钉,伺机对该村采取报复行动。1941年11月,日本鬼子调集了三百多名日伪军,对岳庄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这帮禽兽不如的豺狼从村西头进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6名村民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其中有12名男村民被刺刀捅死,有14名妇女被奸杀后横尸街头。村民王达拉刚走出屋门,就被鬼子用刺刀捅破胸膛,肚内肠子流出体外,惨死在院内的血泊之中;村里的粮食、牲畜被抢劫一空,村里仅有的16头毛驴全被抢走;放火烧毁村民的瓦房70多间,草房150多间,村西大庙的房屋22间,使岳庄处于火海与血海之中,近百户村民房屋被烧,无家可归,制造了惨不忍睹的岳庄惨案。但是,英雄的岳庄人民,在日本鬼子的屠刀面前,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屈服,而是更加坚定起来,誓与日本鬼子血战到底。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时期。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减轻太行山根据地的压力,进一步坚定广大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太行南区党委和太行第八地委又先后派遣沁河支队和地下工作者深入到温陟地区,了解敌情,发动群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对敌斗争。

温陟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建立后,把集中活动的办公地点选在岳庄。一是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是穷苦人身,而且抗日的积极性高涨,群众基础可靠;二是这里的村民爱国主义精神强烈,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深仇大恨,抗日斗争的决心坚定不移;三是该村紧临大虹桥的沁河渡口,有桥有船,交通方便,是扼守沁南、沁北咽喉通道的战略要地;四是这里远离木栾店和温县城等日本鬼子的主要据点;五是该村有岳氏家庙和西大庙等公众场地,有利于独立营、武工队召开会议,集中活动,为有效地打击敌人,开展对敌斗争,建立稳固的沁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5年初,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温陟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巩固沁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夺取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5月8日,太行第八地委决定成立温陟县。温陟县委、县政府成立后,曾一度在古樊和温县的平皋办公,但由于这两个地方日伪势力和地方土匪反动势力猖狂,县委、县政府机关常面临着被偷袭和被破坏的危险,为了确保县委、县政府的安全,随后又迁移至岳庄办公。八路军太行军区也在这里设立了前方联络处,这里成了抗日斗争的堡垒。

在温陟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发动各区的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斗争,并组织青年报名,参加攻打温县城的战斗,仅岳庄就有25名青年报名,走上了抗日的前线。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县委、县政府还在这里发动群众,在各村建立农会、妇救会和民兵自卫队等抗日群众组织,密切配合县独立营、武工队对辖区内的日伪据点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中共温陟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抗战胜利庆祝大会,庆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动员广大军民重新投入推翻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

1945年10月,根据太行第八地委的指示,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形势变化,撤销温陟县委、县政府,重新组建了中共武陟县委、武陟县民主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机关仍设在岳庄,办公地点就设在岳氏家庙院中。

1946年2月27日,中共武陟县委、县政府在岳庄召开有三万多群众参加的大会,追悼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的烈士,纪念复活日。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以鸡蛋、花生慰劳解放军,整个岳庄村人山人海,红旗飘扬,“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张祖功   15839155692    武陟县商业局

武陟县大虹桥乡沁河岸边的岳庄,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被称为太行南区的红色堡垒村,是温陟抗日民主县政府的所在地。在这里,中共温陟县委、县政府组织和领导温陟地区的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温陟地区抗日斗争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岳庄是一个古老且历史悠久的村庄,清康熙县志上记为岳家庄,清道光年间为岳庄,该村有近百分之七十的村民为岳姓,他们是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十六世孙——岳玉的传人。岳氏家庙大门的上方“精忠报国”的金字横匾,虽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依然时刻提醒后人不甘屈辱、抵御外寇、舍生忘死、精忠报国,激励着岳庄村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传承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千秋永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了沁南抗日斗争的主战场。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岳庄先后建立了农会、妇救会、儿童团、民兵自卫队等群众抗日组织,抗日的烽火在全村燃起。以岳大龙为首的抗日积极分子,带领民兵自卫队同日本鬼子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保卫自己的家乡、家园。他们手举大刀、长矛,多次同进村偷袭的日伪侵略者进行搏斗,曾打死打伤多名日本鬼子。因此,驻扎在武陟木栾店、温县城等地的日本鬼子把岳庄视为眼中钉,伺机对该村采取报复行动。1941年11月,日本鬼子调集了三百多名日伪军,对岳庄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这帮禽兽不如的豺狼从村西头进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6名村民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其中有12名男村民被刺刀捅死,有14名妇女被奸杀后横尸街头。村民王达拉刚走出屋门,就被鬼子用刺刀捅破胸膛,肚内肠子流出体外,惨死在院内的血泊之中;村里的粮食、牲畜被抢劫一空,村里仅有的16头毛驴全被抢走;放火烧毁村民的瓦房70多间,草房150多间,村西大庙的房屋22间,使岳庄处于火海与血海之中,近百户村民房屋被烧,无家可归,制造了惨不忍睹的岳庄惨案。但是,英雄的岳庄人民,在日本鬼子的屠刀面前,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屈服,而是更加坚定起来,誓与日本鬼子血战到底。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时期。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减轻太行山根据地的压力,进一步坚定广大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太行南区党委和太行第八地委又先后派遣沁河支队和地下工作者深入到温陟地区,了解敌情,发动群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对敌斗争。

温陟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建立后,把集中活动的办公地点选在岳庄。一是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是穷苦人身,而且抗日的积极性高涨,群众基础可靠;二是这里的村民爱国主义精神强烈,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深仇大恨,抗日斗争的决心坚定不移;三是该村紧临大虹桥的沁河渡口,有桥有船,交通方便,是扼守沁南、沁北咽喉通道的战略要地;四是这里远离木栾店和温县城等日本鬼子的主要据点;五是该村有岳氏家庙和西大庙等公众场地,有利于独立营、武工队召开会议,集中活动,为有效地打击敌人,开展对敌斗争,建立稳固的沁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5年初,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温陟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巩固沁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夺取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5月8日,太行第八地委决定成立温陟县。温陟县委、县政府成立后,曾一度在古樊和温县的平皋办公,但由于这两个地方日伪势力和地方土匪反动势力猖狂,县委、县政府机关常面临着被偷袭和被破坏的危险,为了确保县委、县政府的安全,随后又迁移至岳庄办公。八路军太行军区也在这里设立了前方联络处,这里成了抗日斗争的堡垒。

在温陟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发动各区的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斗争,并组织青年报名,参加攻打温县城的战斗,仅岳庄就有25名青年报名,走上了抗日的前线。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县委、县政府还在这里发动群众,在各村建立农会、妇救会和民兵自卫队等抗日群众组织,密切配合县独立营、武工队对辖区内的日伪据点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中共温陟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抗战胜利庆祝大会,庆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动员广大军民重新投入推翻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

1945年10月,根据太行第八地委的指示,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形势变化,撤销温陟县委、县政府,重新组建了中共武陟县委、武陟县民主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机关仍设在岳庄,办公地点就设在岳氏家庙院中。

1946年2月27日,中共武陟县委、县政府在岳庄召开有三万多群众参加的大会,追悼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的烈士,纪念复活日。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以鸡蛋、花生慰劳解放军,整个岳庄村人山人海,红旗飘扬,“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声冲入云霄,震耳欲聋。在解放战争的征程上,岳庄又承载起新的担当和责任,在推翻国民党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中,做出了新的贡献和牺牲。

1946年秋,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中共武陟县委、县政府机关的人员,全部转移到太行山后,岳大龙同村农会的人员,继续留在村内坚持斗争,1946年9月11日,因坏人告密,国民党还乡团将岳大龙抓住后,吊在岳家祠对面的一棵大榆树上,凶狠的匪徒用皮鞭抽打岳大龙的身体,用老虎钳夹烂他的肌肉、夹碎他的脚趾头,还把燃着的炭火放进他的裤裆内,灼烧他的下半身。尽管敌人使用种种恶毒的手段,鲜血染满全身,但英雄的岳大龙誓不低头。恼羞成怒的匪徒们后来用枪把他打死在村西的大坑中。此后,匪徒们还将其他7名农会干部残害。

至今,在岳庄的烈士纪念碑上,铭刻着八位烈士的名字:岳大龙、岳朝五、岳邦智、马世芳、时守礼、穆功堂、徐娥、岳赵氏。他们无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无愧是红色堡垒中的精英,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活在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

参考文献

[1]赵世华,中国共产党河南省武陟县组织史资料(1927-1987),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21-26。

[2]朱保忠,武陟抗战记忆[M],政协武陟县委员会,2015.197-202。

[3]侯晏华,武陟县民政志[M],武陟县地名办公室编印,1991.179-191。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下条新闻:许河村—“许河事件”发生地

上条新闻:塔掌村—战斗英雄王忠殿的故乡
友情链接:焦作市人民政府  焦作日报  163邮箱  焦作市民政局  河南省区划地名网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