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2a.jpg
images/2022b.jpg
images/2022c.jpg
images/2022d.jpg
网站首页 行政区划 工作动态 地名公示 地名地址服务中心 服务指南 政策法规 地名文化
战斗英雄王忠殿烈士事迹馆
发表时间:2021-08-09 浏览:7997

王忠殿烈士事迹馆位于焦作市解放区上白作街道春林村塔掌自然村后,影视大道南侧,西与中站区接壤,总占地面积25亩。2017年底,王忠殿烈士事迹馆开始投资动工建设,2020年6月23日开馆。分别建成王忠殿事迹展览馆、宣誓厅、报告厅等展厅。目前已列为焦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战斗英雄王忠殿,1944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上白作乡春林村塔掌自然村。八岁上学,1961年焦作四中初中毕业后参军,1962年11月18日,在中印边界西线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1963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是焦作市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革命英烈。

1944年6月23日,王忠殿出生在解放区上白作乡春林村塔掌自然村的一个红色家庭。他的父亲王凤天在1945年作为八路军的一名地下交通员,秘密为八路军传送情报,转运物资,他的堂侄王庆华和堂兄王忠文也分别参加了八路军和游击队。王忠殿的出身可谓是“根正苗红”。红色基因和良好家风,练就了他质朴、坚毅的品格,也为他树立立志报国、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忠殿八岁开始在本村上初小,十四岁考入焦作四中。上学期间,他就有远大理想,品德高尚,助人为乐。在学习上刻苦认真,学习成绩突出,在生活上艰苦朴素,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多次被评为“五好学生”。

1961年,17岁的王忠殿从焦作四中毕业后,积极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入新疆军区某部九连。在部队,王忠殿进步非常快,他埋头苦干,努力学习,事事处处都以董存瑞、黄继光、保尔·柯察金为榜样,深受连队首长和战友们的好评。为了迅速提高射击能力,他经常在晚上一个人趴到野外,用左手托起三块土坯,一动不动地练习托枪基本功,一练就是大半夜。白天,和战士们一块操练时,他总是在枪尖上挂上一个沙袋,由于勤学苦练,他不到一年就获得了“特等射手”称号,还被评为“五好战士”。

1958年王忠殿所在的学校学生支援国家工业建设,步行八九里上山背矿石。那年,王忠殿刚刚14岁,身单力薄,但干起活来却一人顶俩。别人每天背一趟矿石,他却坚持背两趟。为了多运些矿石,他和同学们又用一辆大车运矿石。有人说:“忠殿,你们年龄太小拉不动。”可王忠殿不服气地说:蚂蚁还能搬倒大山,我们怎么能拉不动车。看着王忠殿汗流浃背的身影和他那刚毅的性格,大伙儿都不由得发自内心称道:“这孩子将来有出息。”

王忠殿在脚踏实地,默默无闻为国家奉献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怎样走好自己人生的道路,实现人生的价值。他在自己日记本中工工整整地抄录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闪烁着崇高理想的光芒,洋溢着革命豪情的语句,成为他的座右铭。在日记本中他又写道:“松树不畏风霜寒冷,具有顽强的生命,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象征着共产主义风格。”王忠殿崇拜英雄,羡慕英雄,把努力当一名英雄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他渴望早日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1961年7月30日,新兵集中了。在李连长的住所,王忠殿急中生智地搬来了父亲、姐姐和市人武部齐部长,大家都恳求李连长说:“去年,忠殿没验上,急得掉下了眼泪,几天没吃好饭,今年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收下。”武装部齐部长也一再做工作。最后接兵部队批准王忠殿入伍。

到部队后,连指导员给新战士讲了第一节政治课,是人民解放军的宗旨: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员说: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向敌人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王忠殿听了以后,进一步认识到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有力量,是因所有参加这支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勇于献身的精神。刚到部队那几天,他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总想着部队领导讲的话,许许多多的英雄的形象又浮现在他的面前。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人,听共产党的话,做一名人民的好儿子。在部队紧张军训的空闲时,王忠殿找来了董存瑞、黄继光的画像,贴在自己日记上的第一页。画像下面端正地写着:“学英雄思想,走英雄道路,像英雄那样生活,像英雄那样战斗。”

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王忠殿恨不得一下子把保卫祖国的本领学到手。军事训练中,他苦学苦练,汗不知流了多少。膝盖手肘磨破了,他咬牙忍着疼痛坚持训练。为了给自己增加训练难度,他早起晚睡,在枪尖上挂个沙袋练瞄准,手端土坯练臂力。由于他吃苦耐劳,处处领先,先后被部队评为五好战士、特等射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印度在边境上不断挑衅,对中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1962年10月20日,印度当局多次置我国的严重警告于不顾,悍然发动了对我国西南边疆的大规模武装侵略,就在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当天,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遵照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进入战备状态,奉命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开始自卫反击。这次反击作战,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作战的艰苦性是及其罕见。

1962年10月,王忠殿所在的部队奉命开拔到了前线。前后进行了三次重要战斗。第一次是11月13日发生在喀喇昆仑山上的红山头印军。王忠殿在这次战斗中英雄杀敌,荣立三等功,在火线上被批准加入共青团。第二次是17日晚,在西藏日土宗的战斗中,王忠殿连续两次顺利完成爆破任务。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18日9时许,上级命令九连一排立刻出发支援八连。出发前排长看到王忠殿脸上有伤,劝他留下来休息,王忠殿说:“排长,我是对敌喊话员,不去怎么能行?”在他的坚决要求下,排长同意了他参加支援八连的任务。

九连到达八连战场后发现战斗异常惨烈,印军一座大型地堡挡住了我军的前进道路。这个地堡有20多米长,是用麻袋加沙子然后再加钢板筑成的,足有一米多厚。印军密集子弹朝外疯狂射击,“不排除这个障碍,部队直接在印军火力威胁下,会遭受更大的伤亡。”

这时王忠殿主动要求:“排长,让我去把它炸掉!保证完成任务!”话音未落,王忠殿就从战友手中拿过一根长一米五,重五公斤的爆破筒,向印军火力点冲了过去。战友杨志成也抱着炸药包,和他一起很快就接近了敌堡。在前进的过程中,王忠殿的腿部中弹,可他拒绝了杨志成的包扎。他迅速冲到敌堡前,在沙袋之间找到一个缝隙,准备实施爆破。两次插入爆破筒,还没等拉火,都被敌军推了出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忠殿第三次把爆破筒推进敌人的地堡,他大声喊了一声:杨志成快撤!随后自己却用胸膛顶住爆破筒迅速拉响了导火索,副连长高喊:“王忠殿快下来!”但是他顶住爆破筒凌然不动,随着“轰隆”爆炸声,敌人的地堡被炸飞了,我们年仅18岁的英雄王忠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决定性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战友们呐喊着“为王忠殿报仇”向印军阵地扑去。全歼了此次战斗中的印军。三天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胜利结束。王忠殿烈士牺牲后当时安葬在康西瓦烈士陵园。

1963年3月,新乡地区专属在东方红影剧院召开3000多人参加的王忠殿烈士追悼会,九连指导员穆洪千到场讲述英雄事迹。追悼会上,王忠殿的父亲说:如果国家需要,我愿把我的小儿子也送去前线。

王忠殿牺牲后焦作当地群众以各种形式缅怀英雄事迹,有的自发创作歌曲、有的编写课本学习、有的撰写文章评论、有的制作雕像以示敬仰。1964年1月,解放军画报社首次出版《战斗英雄故事集》连环画对王忠殿事迹进行宣传。

王忠殿牺牲后,他所在的连队被授予王忠殿连称号,他所在的班被授予王忠殿班,王忠殿被部队誉为“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几十年来,部队一直以王忠殿烈士为示范榜样,教育引导战士们要时刻听党指挥,保家卫国。

王忠殿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并将忠诚之骨永远留在了昆仑山上,他是党和国家的英雄,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学习和赞扬。王忠殿牺牲后,他的家乡春林村,在村“两委”与英雄王忠殿的后人一起努力下,筹建了王忠殿烈士事迹馆。继续发扬他的崇高理想和战斗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去,开馆至今接待约500多家党组织莅临王忠殿事迹陈列馆参观学习,接受革命红色教育,累计接待达2000余人次。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下条新闻:永远的丰碑—青天河水库大坝

上条新闻:许河村—“许河事件”发生地
友情链接:焦作市人民政府  焦作日报  163邮箱  焦作市民政局  河南省区划地名网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