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地名 需我们共读的一部大书 |
发表时间:2022-12-05 浏览:1247 |
源于《焦作晚报》 焦作地名 需我们共读的一部大书 开栏的话 地名,雕琢在记忆里的乡愁。 好比你想起了焦作,就会想起解放路、民主路,想起百货大楼、东方红广场,想起北边的太行山、南边的黄河滩。沿着由地名铺展的道路,你走到了大槐树下的家门口。不管离家多久、身居何处,这里终归是你心灵的归宿。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这是时隔30多年后,国家推进地名管理法治化、规划化、标准化进程,加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丰富地名文化内涵、延续地名历史文脉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条例。 寻着地名,记住乡愁,开启一段与怀川文化的亲密之旅。 从今日起,焦作市民政局、焦作晚报共同开设《地名故事》专版,每周一期,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有趣的地名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厚重怀川的别样风情。 本报也将开通3909990热线电话,期待与你分享更多的焦作地名故事。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梁智玲 何为地名?它应当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信息。 我们从哪里来,居于何处,又往哪里去;我们曾走过的道路、遇见的风景、住过的宾馆;我们曾逛过的商场、工作的地点、路过的车站……地名,无处不在。它是载体,是标识,是记忆,是文明。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焦作地名故事丰富多彩,积淀厚重。读之,犹如翻阅一部历史大书。沉浸其中,又恰似灯下故人归。深研之,心中满是对怀川文化的惊叹,一种文化自信、自豪感陡然间升腾跳跃。 右上图 源沟村的村名墙面下,孩子正在学步。 本报记者 吉亚南 摄 地名:承载地域风情的“活化石” 一段故事,凝结一个地名。一个地名,诠释一段故事。面对时间的长河,我们只有真正读懂地名故事,才知一方地域风情。 解析焦作地名,讲好焦作故事。 譬如,焦作何为“焦作”? 有人称,焦作之名起源于焦炭。焦作地区盛产优质煤,使用煤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汉朝。宋代,焦作的煤业又助推了陶瓷业的发展,制瓷作坊遍地,故称“焦作”。 也有人称,“焦”为姓氏,“作”为“作坊”。焦氏人家开设的作坊,生意兴隆,颇有名气。于是,在人们的交往言谈中,为方便省事,就把焦家作坊简化为“焦作”。关于这一说法,有元朝至元六年(公元811年)《修武县承恩镇重修希玄观记碑刻》为证,碑文中载“女冠崔守清……亦本邑焦家作里人也”。 众说纷纭,难以评判。但这些地名故事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焦作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宜商宜农,自古便是富庶之地。 那么,焦作地区为何旧称覃怀呢? 大禹以“怀”入九州。《尚书·禹贡》中称:“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大禹治水,从黄河壶口处开始施工,开凿梁山和岐山。又从太原修治,疏导汾河,治理到了霍太山的南面。在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业绩后,到了漳水边。 《尚书·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覃怀已以地名在此出现。覃,平旷广大。怀,取自当时大水怀山襄陵之意。因而,覃怀是被黄河水包围而成的广袤区域。 覃怀地名,不仅诠释了焦作独有的地理环境,而且充分表明焦作文明深处黄河文明腹地,是镶嵌在黄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又怎能少了焦作故事呢? 再比如:我的家乡在温县,温县何以称“温”?想起它,我就会想起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想起司马懿大街,想起家里400多年的老宅;你的家乡在武陟,武陟何以得名?想起它,你就会想起木栾店,想起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想起黄河左岸中下游分界处的那块老石碑。 这便是地名,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地域文化,标识地理方位,追溯美丽乡愁。 一个个地名及其故事,为我们聚合了一座有灵魂、有温度、有热情的大家园。 守护:让焦作地名讲好焦作故事 地名,是指引我们回家的路牌。守护好地名,就是守护我们回家的路。 让焦作地名讲好焦作故事! 让地名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焦作市民政局、焦作市地名办守护、创新,走出了一条焦作地名管理的新路径。 2015年,焦作成为河南省唯一由国家民政部确定的地名地址库试点示范地区。2018年,焦作创建成功,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健全体制,建好机制。我市形成了统一发布地名地址信息、统一开展地名地址应用和服务的体制,保证了地名地址库的标准化。 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建成焦作市地名地址数据库,开设焦作地名网站,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名公共服务。 扫码识路,无疑是我市利用地名地址成果,创新性开展的一项旨在提升地名管理智慧化服务的新举措。 2017年,我市在全省首家推出了二维码道路地名标志牌,通过手机扫描路牌上的二维码标识,该条道路的路名资料、周边重要地物信息、“我的位置”和对应的地图都能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让道路标牌真正成为人们出行的无声向导。这一举措实施后,我市被民政部肯定为河南省首家、全国首批采用二维码道路标牌的地市。 地名管理重点在保护,难点也在保护。 当下,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一些老地名正在消失,大量新地名层出不穷。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地名文化,是新时期、新环境下值得探究的课题。 我市先后印发了《焦作市地名委员会关于加强建筑物名称备案管理的通知》《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地名地址管理规范的通知》《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地名地址管理细则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为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科学规范开展地名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6年8月,修武县被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截至目前,河南省有13个县(市)被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焦作共有3个,分别是沁阳市、修武县和温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焦作市民政局、焦作市地名办深度挖掘焦作红色地名故事,首次组织开展了以红色地名文化为主题的展览——“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焦作市红色地名文化专题汇展,共展出红色地名故事、红色地名摄影、红色地名海报、红色地名视频等优秀作品150余件。其中,红色地名故事作品《太行南区的红色堡垒——岳庄》、红色地名摄影作品《嘉应观》,在国家民政部“红色地名,礼赞百年”地名“文·图·影”征集活动中获得三等奖。全国共有70件作品获奖,河南省唯有我市榜上有名。 11万余条地名信息,这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后的焦作成果。为实现此次成果最大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地名信息,焦作地名管理工作人员将纷繁庞杂的地名信息分级分类整理收录,编纂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河南省卷》焦作部分,已于2017年出版发行;完成了国家、河南省编纂的《地名词典》《地名志》焦作章节;编纂了《焦作市地名图》《焦作市地名录》《焦作市地名词典》《焦作地名志》。其中,《焦作市地名图》《焦作市地名录》已编纂完成,目前正待刊印。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蕴藏着一个个生动的地名。每个耐人寻味的地名背后,又都是一座座文化的富矿,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认知、去开采,采出一颗颗明亮的珠宝,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上,镶嵌在你我梦中的乡愁里。 |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下条新闻:中站区龙翔街道十二会村: 红色焦作“英雄会” 上条新闻:地名故事今日开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