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寨卜昌 千年古村藏风流 |
发表时间:2022-12-05 浏览:1968 |
源于《焦作晚报》 探访寨卜昌 千年古村藏风流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村子不大,却蕴藏千年风流。这,就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 这里拥有中原地区最古老的石对联;这里拥有400余间明清古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走出了怀商的佼佼者——泰顺号;这里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的成立地。九纵由此出发,跨黄河,渡长江,为解放全中国建功立业。 往事越千年,小村风流有遗篇。而这一切的故事,都要从“寨卜昌”这个地名说起。 何为“卜昌”?为何“寨”字当头? 近日,在市民政局、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寨卜昌村,一探究竟。 今年68岁的王兴平是寨卜昌村村史文化研究者,曾当过教师、做过生意,几年前从大上海返乡,又做回了农民。他说:“我的家乡越品越有味儿,满满是乡愁。” “卜昌”一词,起源于武王伐纣。相传,武王伐纣时,路过此处,时逢大雨,无法前行。姜太公随卜一卦,是凶卦。周武王却不以为然,他召见当地百姓,百姓痛诉纣王暴行,这使得周武王更加坚信,伐纣顺天意、得民心,眼前恶劣的天气只是对伐纣意志的考验,此行必得昌盛。因而,该地得名“卜昌”。 “卜昌”来源,是村民口口相传。但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我国自古以来“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而且透露了寨卜昌村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底蕴。 王兴平是个有心人,他专门研究了“卜昌”一词来源的可靠性。通过武王伐纣路线图以及参照修武、武陟地名的由来,他有所收获。 据相关资料显示,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说法不一),周武王率军沿渭水、循黄河,向孟津进发。在孟津与各诸侯国会盟后,又率大军向东北进军,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从而奠定了天下胜局。古时的焦作地区是武王大军由孟津抵达新乡卫辉等地的必经之路。由此推论,“寨卜昌”“武陟”“修武”“待王”等地名由此而起。 因“卜昌”聚人气。“卜昌”里又分出了刘卜昌、侯卜昌、乔卜昌、冯卜昌、程卜昌、路卜昌、药王卜昌、油王卜昌8个以“卜昌”命名的村落。 王兴平介绍,这些村名在方言里念法独特。比如刘卜昌,当地人读作“liao(发去声) bo chang”,这些都是上古音,而出现上古音的地名多起源于汉代以前。 那么,“卜昌”为何又演化成了“寨卜昌”呢?这还要从老寨墙说起。 在王兴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寨卜昌村北侧,这里残留了一段三四米高的老寨墙,寨墙下还有一条三四米宽的老寨河。寨墙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却风骨犹存。 王兴平回忆,他小时候,老寨墙要比现在高大许多,墙上可跑马车,他和小伙伴们常在寨墙上玩耍。寨河也比现在宽,约有七八米,他们夏天常在河里游泳。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以家大业大的药王卜昌为主捐资筹金,始建五里寨墙,抵御匪患。寨墙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86年)春竣工,历经25年。 寨墙呈“龟”形,“龟头”在西北角。其四角原有角楼,作为监测哨所。东西南北四个寨门,高大宏伟。每个寨门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东门叫“纳春融”,西门叫“挹秋浆”,南门叫“揽荣光”,北门叫“迎叠翠”。其表达的意思是:东“纳”朝阳“春融”润泽,西“挹”万木“秋浆”硕果,南“揽”黄河“荣光”褶映,北“迎”太行“叠翠”山峦。 抚摸厚重的寨墙,所有人都会不禁追问一个家族的过往。 药王卜昌先祖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迁来,起初先祖悬壶济世,名闻乡闾,发家史始于五世祖王来贡。当时已经是清太学生的王来贡,不喜做官,回家卖起了锅。自此,卖锅的生意在王氏家族持续了140余年,并将家族财富推向了顶峰。 大约在康熙五十年,王来贡的孙子王问安创立了泰顺号商铺,生意芝麻开花——节节高,“连锁店”越开越多。到了乾隆末年,泰顺号“连锁店”在苏北、皖北、山东、河北、河南遍地开花,大小门店加在一起有100多处。白花花的银子每年从这些地方拉回寨卜昌,泰顺家大兴土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有了寨墙,油王卜昌、药王卜昌、乔卜昌便被围在一起,成了一个村子。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其为寨卜昌。 太阳似火,村中王氏宗祠门前那棵300多年的老槐树下,是个乘凉的好地方。虽历经百年风雨,它却枝繁叶茂,荫泽子孙。以老槐树为中心点,寨卜昌明清古建群分列东西。高高的门楼,飞檐斗拱,厚实的老墙砖讲述着岁月。 如今的寨卜昌,详和宁静,已不需要靠一道寨墙来庇佑了。它成了一段值得被铭记的历史,一段值得回味的乡愁。 |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下条新闻:太行八英馆 “八盘雄鹰”护太行 上条新闻:中站区龙翔街道十二会村: 红色焦作“英雄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