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山针:缝补大山 绿色誓言 |
发表时间:2023-02-16 浏览:19124 |
源于《焦作晚报》缝山针:缝补大山 绿色誓言本报记者 李晓军 走,去缝山针爬山! 缝山针,既是焦作的一个标志性雕塑,也是焦作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地名。 当人们走进缝山公园,拾阶而上,向山顶的缝山针雕塑出发,眼前绿树鲜花,远处群山叠翠。然而,在20年前——这个雕塑立在山顶之前,这里是采石场,炮声隆隆,灰尘漫天。当时的人们怎么也想象不到,曾经避之唯恐不及的污染源,日后会成为大家休闲、健身的城市“后花园”。 从污染源到后花园,这是缝山公园的变迁,也是焦作北部山区蝶变的写照。如今,这个银光闪闪的“手术针”,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地名,它凝聚了焦作人痛定思痛、缝补大山的气魄,见证了焦作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生动诠释了焦作“特别能战斗”的城市精神。 今天,由焦作市民政局、《焦作晚报》共同开设的《地名故事》栏目,为您讲述缝山针的故事。 ① ② ③ 图① 大家休闲、健身的城市“后花园”——缝山公园。 图② 市民在缝山针雕塑前打卡拍照。 图③ 缝山针雕塑。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地名溯源:一位雕塑家的惊世创意 20米高,10吨重,不锈钢材质,矗立在海拔327米的缝山公园山顶上的缝山针雕塑,是一枚放大了的医用“手术针”。 以一枚医用手术针为原型,创作一个大型城市雕塑,全世界也许只有焦作这一个。那么,它是如何诞生的呢?今年60岁的我市著名雕塑家薛骏猷回忆起他于20年前创作的这个作品,仍记忆犹新。 1998年春天,我市关闭了北部山区有着100年开采历史的采石场,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山体。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我市计划在此建设一个公园。有关领导召集包括我市雕塑家薛骏猷在内的省内诸多雕塑家,一起“会诊”,最初设想是做一个大型雕塑,挡住破坏的山体,美化环境。 然而,来自省内的众多雕塑家在实地查看了之后,大都摇摇头,表示无计可施。作为我市本地的雕塑家,薛骏猷没有放弃。他三天两头往废弃的采石场跑,经常站在废墟前,陷入思考。制作一座巨大的雕塑,遮挡住破坏的山体并不现实,那么,是否可以换一个思路呢? 有一天,薛骏猷望着山坡上因开山采石留下的巨大沟壑,觉得像是一个个伤口。他突然想到“是伤口就要缝合”,终于有了思路:把大山当成一个生命体,要像做手术一样,来缝合采石给山体带来的“伤口”,使其恢复健康“体魄”。 曾学过医的薛骏猷,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手术针。可否建造一个手术针造型的雕塑立在山顶,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创意出来之后,薛骏猷跟省里的雕塑家们交流意见,大家对这个创意非常认可。薛骏猷更有信心了。当他们第一次把效果图放到焦作市政府领导的案前时,市政府领导为这个大胆的创意拍案叫绝,从座位上一下子站了起来,一连说了3个“好”,并当即为巨型手术针雕塑取名为“缝山针”,并将拟在山下建起的公园定名“缝山公园”。 2001年1月1日,缝山针雕塑立在了凤凰山上。当初,薛骏猷的缝山针雕塑除了设计手术针外,还设计了一条东西长一公里的红色“缝合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条“缝合线”没有建成。 缝山针雕塑开启了我市治理生态环境的新纪元,也成为薛骏猷雕塑创造的一个转折点。“缝山针一直让我魂牵梦萦。艺术和环保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通过雕塑来传递环保理念?”薛骏猷说,创作缝山针雕塑之后,他又创作了一系列有关环保主题的雕塑,并获得国内外各项大奖。 见证蝶变:一座公园的华丽转身 山顶的巨型“手术针”,仅仅是焦作人对北部山区生态环境整治的美丽期待。2005年,缝山公园核心景区开建,才真正拉开了北山治理“手术”的帷幕。 缝补大山,有多难呢? 多年来,人们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引导下挖山采石,维持生计。从19世纪末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创建煤矿时,就开始在北部山区炸山取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人们开始大规模炸山取石,肆意开采矿产资源,当时仅缝山公园一带就有12家采石场,每天炮声隆隆、尘土飞扬,山体被炸得千疮百孔。 由于损坏严重,北山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苗木成活率很低。为了能种树,我市园林部门专门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喷播技术和设备,尽管如此,进行施工作业仍然非常困难和危险。 工人要系上保险绳,攀附在岩壁上清理突出的石块,然后用电机打孔、钉桩、挂网,固定土壤后,再用先进的喷播设备,把混有种子、肥料的泥浆均匀喷射到崖壁上。 用这种方法种树比在平地上困难很多,耗时更长。比如,在小山头上种一棵柏树,需要人工挖坑,并从山下背10多趟土才能种植成功。通过努力,昔日一片片乱石坡上种满植物群。 针对采石场的状况,缝山公园建设者采用传统的园林造园艺术,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改造。他们利用波状起伏的丘陵及凹地,采用自然造景手法设计了以巨大旱喷泉为主题的星光广场,并建设了西子湖、亲子乐园、自助果园、谷地花园及睡美人等景点;利用陡坡或高地,建设了以乔灌木为主的人造森林和山体大瀑布。同时,他们还保留了一片采石场,作为警示后人的教育基地。这样,原本千疮百孔的山体经过改造变成了高品位公园。 2006年4月28日,缝山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巨大的缝山针雕塑警示着世人: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子孙后代的绿色屏障。 如今的缝山公园,早已成为焦作市美丽的“后花园”。其绿化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80%以上,树木近10万株、草坪7万平方米,呈现出一派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茵如盖、秋季金色如画、冬季银装素裹的秀丽景象。 精神升华:一个煤城的绿色誓言 缝山针雕塑在立于凤凰山顶,只是我市“缝山”艺术行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当时的焦作市政府召开了焦作“缝山”艺术行动新闻发布会,一场轰轰烈烈的“缝山”艺术行动拉开序幕。 缝山艺术行动,宣传了环保理念,扩大了治山影响。新华社曾派出记者对此进行采访,发了全国通稿,焦作的缝山艺术行动成为全国媒体报道的热点。 从艺术行动出发,缝山计划一步步落实。焦作实现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被编入我国中学教科书。 20多年来,焦作市持续推进北山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 2012年, 北部山区“两取缔一整顿一恢复”专项治理大幕拉开。尽管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对非法开采管理稍有怠慢,就会死灰复燃。2016年,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轰轰烈烈的北山治理行动,全市413个非法采矿点、1028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和63家到期关闭非煤矿山企业,均按照“拆除生产设备、拆除供电线路、清理矿产品和遣散闲散人员”的标准,在两个月内完成“场平地静”。与此同时,我市按照以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一点一策制订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大力开展山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为把管理法制化,2017年,《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使焦作市北部山区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走上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的轨道。 近年来,我市实施的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矿山综合治理7395.89公顷,新增林地2395.68公顷,新增草地582.39公顷,恢复新增湿地220.5公顷……为我市带来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今,在我市郊区已建成的缝山公园、龙翔公园、白鹭湿地公园、黎明脚步公园、南太行花海广场等,南太行绿色生态屏障逐步形成,820多平方公里的北山成为焦作人的“后花园”。 未来,焦作将以“特别能战斗”的城市精神,持续“缝山”,深挖“山”资源,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下条新闻:北大段村 昔日豫北红色堡垒 上条新闻:安乐寨村 书香济世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