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水库 群英劈山创奇迹 |
发表时间:2022-12-05 浏览:18956 |
源于《焦作晚报》 群英水库 群英劈山创奇迹 本报记者 李晓军 坝高达100.5米,是当时世界最高,目前仍为亚洲最高的浆砌石溢流重力拱坝……” 这是我市水利部门刻在峰林峡景区山崖上的一段文字。 提起峰林峡景区,人们脑海中涌现的是“高峡出平湖”的山水奇观。然而,年轻一代未必知道,这个景区的前身是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群英水库。群英水库的主要工程为水库大坝。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考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其实,在建设红旗渠的同一时代,我市以“不怕牺牲,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气魄和壮志,在太行山中建设的群英水库,曾创造世界之最,谱写了红旗渠精神的焦作篇章…… 学“引漳入林” 献热血青春 1968年11月,太行山上红叶尽染。3000名民工肩挑、背扛、牛拉着各类物资,进军太行山。 人群中,中共郊区(今山阳区)区委第一书记、区革委会主任赵中山作为指挥者,步履坚定,信心十足,决心带领群众在高山峡谷中建一座大型水坝。 虽然工具原始、物资贫乏,但赵中山以及广大群众热情高涨,他们急切想改变山区十年九旱望天收的历史。 当时,林县人民“引漳入林”已获成功。所谓“引漳入林”,就是在浊漳河建拦水坝,然后通过水渠将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这条建在悬崖峭壁上的水渠,就是著名的红旗渠。 赵中山提出学习“引漳入林”,向大沙河上游进军,修建水库,引沙河水入焦。这一提议获上级批准。 然而,太行深处,群峰峥嵘,河谷陡深,修建水库何谈容易。 开挖水坝基础时,人们用肩膀一筐一筐把碎石从坝基抬出;为了开路,人们悬在百十米高的半山腰打眼、放炮;运料上山时,人们冒着酷暑和严寒,低头弓腰奋力拉车,任由辕绳深深勒进皮肉…… 条件艰苦,没人叫苦,无人退缩。山谷中,传来响亮的劳动号子: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细心的人们发现,现场指挥的赵中山,会时不时揉一揉自己的胸口。有人问他怎么了,他总说“没事”。 共产党员要向前,越是困难越向前!赵中山总冲在最危险、最艰苦地方。施工前,他带领工作人员住圈羊的土洞,喝漂浮着羊粪的脏水,先后解决了路通、水通、电通等难题;施工中,又要筹钱、筹粮,困难重重。赵中山拼命工作,呕心沥血。 1971年7月,水库大坝建成。几年后的1974年4月9日,赵中山病逝,年仅52岁。 孩子们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才发现七八年前医院给赵中山开具的癌症诊断证明,不禁失声痛哭。原来,赵中山对亲人、同事长期隐瞒病情,他非但不去治疗,还强忍病痛坚持工作。 群英水库设计者刘维华,是现场技术指挥,曾4次晕倒在工地上,2次受重伤都未离开工地。他把儿子叫到工地上照顾他,每天躺在办公室的床上坚持工作、指挥施工;他冒着生命危险搞爆破实验;他钻到输水洞,跳入刺骨的冷水中检查工程质量;他吃不上饭就啃干馍,顾不上换洗衣服以至于身上生了虱子。 长期废寝忘食,刘维华身体累垮了,1.76米的身高体重不到50公斤。群众说刘维华瘦成了“干柴棍”,脸瘦成了“一巴掌宽的细长条”。 1976年,刘维华在病床上完成了水库大坝挡水段加高5.5米的设计和配套工程的设计。因积劳成疾,刘维华最终患上严重的肝硬化,于1980年3月23日病故,享年57岁。 国际大会推介、各类图书收录……群英水库建成后,获国内外专家齐赞誉,成为焦作水利史上的光辉篇章。刘维华曾获“全国水利电力先进工作者”奖。 群英筑坝基 攻坚破难题 领导冲锋陷阵,群众奋不顾身,谱写一曲曲英雄赞歌。这是群英水库取名“群英”的原因。 1970年夏天的一天,水库大坝施工正忙。 为了炸开一块巨石,工人凿出十几个炮眼,担任放炮员的龙洞公社许河大队赵庄村民工赵伍元,把火药装满炮眼,点燃导火索后快速离开。这时候,炮位下的河道里突然冒出十几名民工。赵伍元大声呼喊,民工根本听不到。如果炮响,后果不堪设想。 千钧一发之际,赵伍元不顾个人安危,扑向炮眼,一个个把导火线拔出,当最后一根冒烟的导火线被拔出来,显示仅剩几毫米炸药就引爆了。他气喘吁吁地趴在石头上,脸色煞白。后来,宣传队把他的事迹搬上了舞台。 当年,不满20岁的农村小伙史继刚,背着铺盖和大饼跟着大队人马来到工地。在挖坝基修路时,史继刚不幸被石块砸倒,永远失去了右腿。回想往事,他说:“我只是受伤致残,比起牺牲的工友,算是幸运的。” 1970年7月23日,山区突降暴雨,雨水刹那间汇成山洪。恩村三大队社员郑家珉、郑小骡父子,为了保护集体的牲畜而被洪水冲走,双双献出了生命…… 类似事迹还有很多,据记载,修建群英水库时工地上共牺牲21人、致残50人。 当时,工地上粮食不充裕,人们每天还要自带一定数量的口粮上山;遇到工伤和疾病,就由公社医生在工地上就地治疗;没地方住,就在山壁上挖窑洞,在平地上搭窝棚…… 如此环境下,大家集思广益,突破技术难题。浇砌坝基时,恰逢冬季来临,如果不停工,水泥混凝土上冻,大坝将成为豆腐渣工程。如果停工,次年雨季来临时,坝基就会被上游冲下来的砂石填平。赵中山采纳了电工组长刘明轩的建议,在工地建设一个南北宽40余米、东西长近30米、高4米的施工暖棚。棚内,4个大火炉熊熊燃烧,昼夜不停。7月下旬,坝基浇筑高出地面1米,工程所需的进度赶在了雨季之前完成。 为了支援水库建设,2年多的时间内,当时郊区18万人民硬是从自己标准极低的口粮中挤出了200多万公斤粮食,从集体的微薄副业收入中挤出60多万元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此外,供电、运输、医疗、文化等系统都大力支援大坝建设。 水库起太行 福泽半世纪 今年10月底的一天,曾任群英水库施工区办公室主任、现年87岁的李继洛,前往峰林峡景区游览。 远处层林尽染,眼前湖光山色。他在感叹景区风光之美的同时,特意留意到我市水利部门于去年年底,在景区的山崖上刻下了群英水库的介绍。我市于2019年在大坝上立碑“焦作市文物保护单位”。 “非常好!挖掘其历史,保护其建筑,有利于丰富我市太行山水的文化内涵,造福焦作人民。”李继洛说。 50多年来,群英水库集防洪、供水、发电及生态旅游为一体,持续造福焦作人民。 建设群英水库的同时,我市还建成了多个配套工程。其中,沿太行山南麓修建了一条50多公里长的水渠,并依托水渠建设了100个水池,造福山区群众。 水库建成后,灌溉面积5000多公顷,不但解决了山区3万余人畜用水,还向我市第四水厂年供水800万至1200万立方米;大大减轻了洪水对市区、博爱县等地的威胁;装机容量1000千瓦。防洪、发电、养鱼都达到了预期目标。 1992年,我市开发群英水库的生态旅游,2002年该水库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后更名为峰林峡。如今,作为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五大园区之一,它和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青龙峡一起,成为太行山水的代表。 当李继洛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林州市考察红旗渠时的讲话,他当即热泪盈眶。“咱们的群英水库建设就是一个例证,真是那一代人拿命换来的!”李继洛说。 “群英水库是焦作的红旗渠!”李继洛以及群英水库建设者郝勤善、张栋才、许安全等人表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下条新闻:河南省第一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红色大东村 上条新闻:武阁寨 怀川古商寨沁水柳编村 |